| |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8-01-08 09:41   来源:绥德e播报   作者:   发布机构:   浏览次数:次   打印

绥德县按照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政策跟进强化精准受益的总思路,通过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加大对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贫困户带动能力,达到贫困人口增收的目的。

2017年全县财政涉农整合资金3.45亿元,落实产业扶贫资金2.35亿元,占涉农资金68%以上。 新建扶贫产业园11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7家,落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1个、建设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110个、光伏电站1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20个,受益贫困人口34338人。建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105个,通过“三变”改革已分红或计划分红的贫困村24个,形成了绥德县艽园中心赵家洼村、四十铺镇高家沟村等一批“三变”改革典型经验,探索出点菜式扶持、务工扶持、配股扶持、培训扶持、创业扶持、电商扶持、借还扶持和光伏扶贫等模式。

1、“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绥德县创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构建了政府引导扶持,集体协调服务,企业投资开发,村民长期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园区与市场相互促进,形成了产、储、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村民的土地既得租金,又参与入股分红,给当地贫困农民带来了诸多实惠。


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距县城约5公里,占地面积近2500亩,总体规划是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发为主攻方向,以陕北黄土农耕文化、民俗传统文化、饮食娱乐文化等为精装衬托,打造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周边县、市城镇居民体验农事、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从2014年起,共投资1.2亿元的创新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设施农业、山地果园、养殖三大产业初具规模,已建设施大棚500亩,标准日光温室240座,发展山地果园400多亩,建起两个大型养殖场,两个野生蝎子养殖基地,完成水保治理和林业绿化面积1000多亩,建成山地矮化密植苹果高产示范点50亩,山地樱桃试验示范点40亩,引进种、养、加、饮食、娱乐等入住企业20多家,建成观光休闲亭台楼阁8处,安装太阳能路灯100多盏,投资3000万的大型水上乐园已投入运营。

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2500亩土地全部流转在村集体下属的创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于整体规划,统一开发,有利于招商引资;园区与市场相互促进,形成了产、储、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在运作模式上,构建了政府引导扶持,集体协调服务,企业投资开发,村民长期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村民的土地既得租金,又参与入股分红,示范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园区每年可安排剩余劳力3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00多人,共计80多户,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蛋奶2000多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明显。

目前,我县共有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形成了以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级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格局和种、养、加、销一体化园区建设体系,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培育起一批具有绥德特色的农业品牌,成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2、“六借六还”模式

崔家湾镇绿源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家集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场所。去年起,园区与所在地赵家洼、张山等村子的贫困户实行产业结对帮扶,按照“政府补贴、贫困户认领、公司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打造“六借六还”“两优先”和“一机制”的帮扶模式。

“六借六还”是指“借鸡还蛋(鸡)”“借布还物”“借仔还猪(肉)”“借苗还果”“借树还果”“借地还林”,就是围绕六个产业进行帮扶;“两优先”是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公司务工,优先安排贫困户接待来园区的写生艺术家、美术学院学生吃、住及其他服务,由公司确定指导价格,贫困户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一机制”是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将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分现金”,实现“一地生四金”。

目前,已通过“借仔还猪(肉)”“借鸡还蛋(鸡)”与26户贫困户达成合同养猪协议,24户达成养鸡协议,累计向园区供应黑毛土猪265头,土公鸡510只、乌鸡85只、“贵妃鸡”45只,土鸡蛋680斤;通过“借苗还果”合作26户,建立王赵家洼等3村写生基地分站,对王赵家洼村有劳力的18户贫困户,每户免费给予2000株油用牡丹种苗,对7户没有劳力的贫困户,每户每年扶持6袋面粉;通过协作,建立农家乐3家、米面定点加工坊3个,参与农户36户;通过“借布还物”与29户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已向园区出售手工艺品178件;通过“借树还果”将500亩苹果、40000株核桃转交给贫困户经营;通过“借地还林”与8户贫困户合作,“回收”土地32亩;推行“合作社+贫困户”助推红薯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合作贫困户174户,新增红薯面积300余亩。此举共带动12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助推了产业发展。

这项措施的实施,既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确保了合作社的引领带动地位,实现了双赢目标,实现了贫困户由“输血”扶贫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促进了长效帮扶和扶智、扶志及扶技的帮扶追求,彻底转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等思想。

3、“合作社+农户”模式

抓“三变”促“三业”助“三农”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迅速刷新着绥德县传统农业的组织结构、发展形态,成为绥德山梁沟峁最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三变”改革促进了创业、产业、就业,助力该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了实处。

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距县城27公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全村贫困户435户贫困人口1380人,总耕地面积445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680亩。按照“土地流转、村民入股、共建合作、产业致富”的模式,三年来,流转了全村90%的土地,整理土地2500亩。按照规划,该村将逐步引入大棚种植以及山地苹果、黄芪、油用牡丹和药用芍药等产业项目,带领村民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经过调研和学习,相继成立了慧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盛德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了三种发展模式:以发展生态为主要目标、合作社投资、村民土地入股为主的“生态+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的发展模式;对既不入股又不租赁的农户,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治理后按村民原有土地面积,集中连片为其划分土地的模式。 有6个村民小组240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合作社占51%的股份,村民共占49%的股份。前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支持、合作社垫资。如盈利,由合作社分配分红;如不盈利,村民只赔地不赔钱。此外,合同明确了有效期限、股权分配、管理模式,并对入股的村民实行“四优先”,种地优先、雇工优先、项目优先和政策扶持优先。

土地流转后的高效使用是高家沟村发展产业的关键。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方面拟定三种发展模式:一次性投资模式,买断大棚15年的使用权;租赁模式,租赁合作社的大棚进行种植;入股模式,主要针对贫困户,贫困户投资政府补贴的5000元股份,按持股比例分红。高家沟村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平整土地1200亩,修建日光温室大棚基地300亩,新栽植新品种山地苹果1400多亩4.2万株,两个合作社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基础设施方面,修通了7.8公里通村公路,修建了52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硬化文化广场1800平方米。 由于村毗邻道教旅游胜地祥云山,远期规划以高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丁王家沟、赵家渠、王家墕等8个村,依据实地条件建设成为万亩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基地、标准现代化瓜果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千亩新品种葡萄示范园,将以新型农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建设,打造集中连片、功能齐全、模式新颖的祥云山道教旅游圣地。

4、“党建引领+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满堂川镇寺坪中心村“两委”坚持以产业兴党建、以党建促产业,聚焦精准脱贫。为此,兴旺果园合作社成立田园产业联合党支部,依靠“党建引领+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起了大果园,村民既有土地流转收入,也有合作社务工收入,还可以入股分红。贫困户拿政府补助的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出资1000元为其建设鸡舍,另外发放鸡苗,年终再按当年利润的50%分红。目前,兴旺果园合作社已带动贫困户89户、168人发展产业,户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兴农核桃种植合作社也吸收贫困户73户,贫困户用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

下一步,将新建年出栏5000头的养猪场1个,新建可存栏400只的养羊场1个,新建散养土鸡场1个,新建气调库2座。合作社用林下套种牧草喂鸡、喂羊,鸡粪发酵处理后喂猪,猪粪、羊粪再作为果树的上等肥料,形成良性循环生物链。此外,还将引进油用牡丹、芍药的种植,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预防水土流失、控制土地沙化、提高经济效益。

5、“互联网+”模式

作为传统产业,绥德山地苹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栽植。近年来,绥德山地苹果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被省果业局认定为陕西省优质山地苹果生产基地县,山地苹果远销到俄罗斯、缅甸、泰国、越南、蒙古等国际市场及周边省市。为拓展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打造绥德山地苹果品牌,自去年10月中旬开始,绥德县联手惠农网,开展了一场以“农品上行,产业扶贫”为主题的山地苹果节。


自苹果节开展以来,绥德县紧密依托互联网,结合本地实际,逐渐实践出了一条“互联网+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之路:以互联网为渠道,全国各地的采购商与本地合作社签订采购协议,以合作社为主体打开销路,有效整合了本地资源,解决了市场的大宗集中采购的需求,同时有利于突出山地苹果的特点与优势。同时,本地合作社与贫困种植户在政府引导下签订一对一的帮扶协议,以合作社的品牌包装、物流、市场推广等标准化的生产销售体系,帮助指导贫困种植户进行标准化种植生产、提高产品价值,从而让千家万户苹果种植户增产增收。这种电商扶贫创新模式效果显著,焉头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社及与之签订帮扶协议的贫困种植户们就已经尝到了甜头。同时,这种模式也深受采购商的欢迎,目前,绥德山地苹果的采购商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至尼泊尔的客商也慕名而来。同时积极利用农高会、展销会、博览会及电商网络等各种展销会,搭建销售平台,打造地域品牌优势,提升产品效益。

以上这些模式只是我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县坚持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目前,产业扶贫遍地开花,落到实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闯出了一条新路。


【网站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