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级搜索
索引号 XXGK-2022-002362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机关 绥德县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绥政发【2022】14号
成文日期 2022年10月28日 发布日期 2022-10-31 16:48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政府办
绥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浏览次数:次   打印

【文字解读】绥德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解读

【专家解读】绥德县体陪中心主任高杨解读绥德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各镇(中心)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县属各单位:

现将《绥德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认真贯彻执行

 

  绥德县人民政府 

20221028

(此件公开发布)

 

绥德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榆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以建设体育强县为主线,努力提升我县全民健身的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幸福和谐美丽绥德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2025年,全县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锻炼成为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持续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组织充满活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4%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以上, 努力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名,全民健身发展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努力建成与体育强县、健康绥德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重点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落实新建居住区、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健身设施。建立健全体育部门参与新建居住区规划、验收机制。结合城市建设和“三旧”改造对现有体育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充分利用大道、社区等,建设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的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室)等场地设施,增加基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特色,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推进城区健身步道和健身大道等美丽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供给,构建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展新格局。

  深化全民健身场地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极谋划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化、专业化、智慧化管理运营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继续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潜力,鼓励各学校在不影响上体育课的前提下,对外免费开放。

  (二)组织更加丰富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冰雪类、操舞类、棋牌类等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进一步支持各镇开展“一镇一品”赛事活动,打造多元化、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不同人群、地域、行业等需求特点,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各类项目比赛,普及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人口。积极推动游泳、滑雪、滑冰等时尚休闲体育活动,丰富提升活动内涵品质。积极参加省市各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内容平台,积极筹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打造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开拓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建立健全赛事活动应急、监管和服务机制,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三)发展更具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体育协会建设,以三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为支撑,构建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推进体育协会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治理、完善组织架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创建服务品牌、普及健身项目。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通过赋予职能、购买服务、培训骨干等完善扶持政策,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评估,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使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普及与推广体育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工作的重要载体。

(四)提供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

  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工作机制。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通过建设运动健康知识平台,线上线下开展“科学健身”“百姓+大健康”讲堂,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科学健身、运动处方库和体育健身活动指南,推动国民体质监测与常规体检相结合,在各级医院设立体育门诊、运动康复中心等,对指标数据进行全面监测与综合评估,开具运动处方,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健身方法、慢病防治、运动风险防控与急救技术等,推进体医融合。积极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提高达标测验活动覆盖率、优良率。

  大力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为主要依据进行等级评价,促进上岗率。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工作站点建设,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五)推动重点人群参与健身活动

  充分发挥各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体协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参与健身、乐于健身、受益健身。开发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推进健身养老、健康养老、绿色养老,办好县老年人运动会。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行工间操健身制度。

(六)继续深化体教融合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建立体教思想、目标、资源、措施融合的“一体化”青少年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加强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深化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促进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稳步提高。加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进校园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小学、中学完整的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制定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及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开展针对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广泛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和特色,丰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争取在七年级设置奥体班,着力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好体育项目布点学校、校园足球基地学校和项目重点学校,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

(七)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激发包括国有、民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活力,盘活各类体育资源,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鼓励公共体育场馆与社会资本合作,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功能改造、机制改革。支持引进高水平重大赛事,吸引省市体育组织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育或赞助知名赛事、场馆、俱乐部等体育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支持公益性群众健身消费。加快推动“体育+”跨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强化我县体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细化全民健身各项目标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全民健身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对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

  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本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优化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支持补短板项目,重点支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重点项目。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结构、绩效与全民健身发展目标相匹配。

(三)壮大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加大培养力度,将全民健身人才纳入全县人才培养范围。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稳妥推进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坚持基层服务导向,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探索建立社会体育特派员制度,畅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动渠道,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四)加强科技支撑

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融入全民健身服务管理,提升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定、运动处方、志愿服务等基本信息服务。利用数字化升级体育场馆,建设数字化室外场地设施。应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全民科学健身意识。

(五)加强安全生产

  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与检查评估工作。加强对各类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的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和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坚持防控为先和动态调整原则,统筹做好赛事活动举办与疫情防控工作。

(六)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我县全民健身宣传新平台,线上线下齐动员,宣传推广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益宣传。充分挖掘本地体育文化资源,发挥地方品牌特色,有效整合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名人、品牌赛事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站编辑】李彩合